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刘李

中央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上,多次提到“创新是第一推动力”,广东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工业发展需求巨大,不仅从政策层面促进了成果转化,还发挥了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使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实体经济转型的需求巨大

中国经济时报:广东经济已经达到近9万亿元的规模,其发展是由创新驱动的。高科技制造业的增长率接近13%。创新驱动发展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王瑞军:科技和经济的“两张皮”是老问题了,需要解决。广东省工业发展需求巨大,制造业和实体经济都需要转型升级。但是,成果转化面临困难,存在政策约束和体制机制等障碍。比如,过去高校的评估指标设置不科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缺乏活力。当企业真正需要它时,中间会有一个巨大的空缺口,没有人会填补它。在这方面,近年来国家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需努力充分实施。

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广东还存在创新能力弱、许多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不全等问题。它需要站在更广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视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进一步向高端化和国际化迈进。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国经济时报: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工业和经济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广东省提出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最近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促进创新驱动的发展?

王瑞军:广东的创新链是完整的。从政策层面看,《广东省自主创新条例》、《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条例》和《广东省企业技术入股相关规定》已经颁布。无论是出台还是实施,都有突破性进展,如赋予科研单位处置成果的自主权,明确了科技成果入股的规定和操作方法,以及一些豁免条款,最终促进了成果转化。在这方面,广东走在全国的前列。

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广东充分发挥了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因为需求来自企业,也是企业需要技术,而这些企业要付出,所以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广东的大、中、小企业市场主体都比较发达和完善。例如,设立“企业专员”制度是为了满足R&D中小企业的需要。只要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有技术,能与任何企业联系,我们都会支持他们。

我们还推动了专业镇的建设。近年来,已有400多个专业镇得到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像中山、东莞这样的专业镇围绕一个主要产品,不断应用和实现产业升级。专业镇产值很高,形成了科技成果持续应用和产业持续升级的良性循环。

广东历史上缺乏大院、大学和大学的布局。现在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生产、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的R&D机构,并引进各省的智力资源。国内专业能力强的大学只要愿意来,都会支持建立新的R&D机构。

高新区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对新R&D机构的投资如此之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迄今为止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瑞军: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补贴和财政支持,也有申报项目。通过竞争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将R&D新机构视为广东省的平等创新主体。当然,新R&D机构的资金来自市场,来自企业的委托,联合R&D等方面。新R&D机构也在某个方向上孵化企业,吸引了大量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资本和基金投资。

截至2017年底,广东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77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0个;已建成735间中创空客房,其中234间为国家级客房。过去孵化器一般是硬件建设、载体建设和实物空房建设,但现在更注重软件建设和专业服务,如创新创业导师、金融资本对接和股权投资服务。广东省孵化器共有26000家孵化企业,仅2017年就有2500多家企业毕业,其中30%以上当年实现产值超过1000万元。

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同时,我们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推动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孵化器,孵化小企业,实现大、中、小企业的融合与创新。目前,广东省有3.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20%以上。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产值、利润、R&D投资、进出口额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还推动高新区建设,并提出在地方一级实现国家高新区的全覆盖。目前有14个国家级高新区,将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因此,加强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标题: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