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8字,读完约2分钟

中国证券网(记者彭阳)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秸秆碳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达到万吨规模。工业应用方面,该技术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问题提供了一个环保、高科技、高度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应将其纳入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这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欣建议秸秆炭化还田循环利用应列入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

赵立新表示,秸秆碳化后,以生物质碳为核心的碳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回收秸秆中的养分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良土壤,改善环境,这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

“为了进一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向产业化、高值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建议加大对秸秆综合回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赵立新表示,应加大秸秆碳化还田补贴力度,提高项目所需工业用地选址和项目审批效率,支持秸秆碳化还田技术快速推广。建议通过试点和示范,培育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又要扭转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秸秆碳化还田是改变碳氮比和土壤理化性质的一个新方向。生物炭及其衍生的基于生物炭的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造福子孙后代。

陈建议尽快将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料纳入新的肥料目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生物炭和应用生物炭基肥料;建立国家生物炭工程技术中心,聚集国内所有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构建秸秆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据公开信息,2017年4月,秸秆碳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被列为秸秆农业十大模式之一;12月,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文件,鼓励试点项目合作生产生物炭,并开展下游产业利用研究,如碳基肥料还田、用活性炭处理和修复土壤和水体。

目前,一批万吨级大型秸秆炭化厂已建成投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完善,生产系统实现了绿色、循环、低碳、无污染。据估计,2018年中国将有40个项目投入生产,可处理200多万吨秸秆。

标题: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欣建议秸秆炭化还田循环利用应列入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