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14字,读完约14分钟

平心而论,基于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日本制造业判处“死刑”还为时过早。“死骆驼比马大”,更不用说它远非日本制造。

资料来源:普通人谈论金融(身份证:埃里克_弗兹)

作者:普通人

中美贸易战的子弹已经飞行了很长时间。

随着曲折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对称性不断提高。许多人对贸易战的理解已经从最初的美中贸易逆差转向了美国自身的困境。

例如,美国制造业目前的衰退。

虽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随着尖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牢牢控制,美国仍无可争议地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大量生产加工环节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转移到海外时,美国的就业和民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可以用美元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却在负责美元的生产”,即使它是美丽的,它也掩盖不了美国人民(603883,医药股)对制造业回报的热切期待。基于此,如果特朗普的“振兴制造业”、制裁中国高科技(600730)和“中国制造2025”的承诺串联起来,你自然会进一步理解贸易战。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走出贸易战的范围,如果我们只关注制造业,我们会发现不仅美国,日本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二战结束后,日本制造业迅速从战争废墟中复苏并崛起。此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一直以其卓越的产品性能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享有世界声誉,并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说到“日本制造相当于质量责任”,很少有人会反对。

在《去日本买个马桶盖》一文中,吴晓波生动地描述了:

"...一家日本免税店的售货员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尴尬对中国人说,只要有一个中国旅游团,它每天都会被卖个精光……”

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经历了像被恶魔附身这样的频繁事故。从欺诈丑闻到商业失败,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日本制造业的光环正在消退的两难境地,而日本制造业曾一度高高在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又哭又感。

那么,在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面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日本制造业的兴衰进行详细的回顾和反思。目前,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相信这个被水隔开的国家的经历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1.日本制造是技术创新的历史

一直以来,日本制造业以其先进可靠的科技和不懈的创新精神而闻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读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作者将日本的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80年代以前的“山寨”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不仅遭受了经济萧条,而且其制造业也遭到了重创。数据显示,1946年,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还不到战前最高水平(1934-1936年的平均水平)的40%,30%~60%的工业设备被摧毁;与此同时,主要制造产品的产量急剧下降,几乎低于战前高峰期的50%。例如,纺织工业在1945年是战前最高水平的33%,硫磺生产能力是42%,造纸能力是46%,钢铁产量是15%,而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库存在1941年只有10%...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在他的《日本工业的一百年》一书中用“这只是一片人造沙漠”这样的话来描述日本战后的经济。“一方面,有大量毫无价值的战争生产设备残骸,这是斜的;另一方面,人们不穿衣服,吃不饱,就逃往西方。”

为了尽快冲出经济困境,日本决心以美国为榜样,充分利用其“后发优势”,引进和吸收美国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创造力;具体到产品,无论是电脑、日用消费品、汽车、通讯等领域,都无一例外地一步一步紧跟其后。其直接结果是,大量“假冒”商品开始在日本出现,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

当时,如果你提到“日本制造”,我相信人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假冒伪劣”,这可以从商品的绘画风格中看出:

然而,这种简单而粗鲁的复制并没有持续很久。在跌入黑色历史的“山寨”之后,日本人开始逐渐改变他们的思维。他们不仅从书中学习知识,还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卸,彻底研究每个部件,然后吸收他们的设计思想。不仅如此,日本技术人员还将制造产品的机械设备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关键问题。

这种模式被日本人称为“逆向工程”,有一种“工业党”的感觉。

在“逆向工程”的影响下,日本告别了20世纪40、50年代的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模式,积极寻求通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来更新重化工业领域的设施,而电力、钢铁、航运领域的先进技术模仿成为当时发展的主流。这样,日本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引进自动化技术和机械自动化到全面建立高技术、大规模生产体系的逐步跨越,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也为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立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使日本当局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模式并不能促进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重新调整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日本国际贸易工业部于1980年发表了“1980年代的贸易与工业政策展望”文件。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部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再次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

在此期间,日本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资本和智力资源的主要运输场所。同时,日本也注重加强重点实验室的非商业化产品,寻求产业集约化发展。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日本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重创了日本。此后,日本经济长期徘徊在低谷,但国际科技竞争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的大萧条而停止,反而有所加剧。

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振兴经济,赶上“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了“科技立国”战略的内涵,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应该彻底告别模仿与进步的时代。此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施它。

在此期间,日本在R&D人员数量、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和电子信息等先进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跃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技术发达国家的行列。

综上所述,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历史,不同阶段创新模式的变化和选择引导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的崛起。

第二,日本制造业衰退的证据

日本制造业在其全盛时期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据统计,全球90%的数码相机产自日本,日本拥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下面一组关于日本制造业的文字记录也会让人惊叹不已:

截至2016年底,日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7993.99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制造业人均出口值为5521.02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日本以37.04%的工业化程度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质量居世界第二位,为85.69%;日本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排名第二,为14.13%;日本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排名世界第三,为6.53%。

此外,在世界50强企业名单中,人们还会看到国际知名的领先企业,如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这些企业都属于制造领域。

强大的日本制造业,真的不可能拒绝接受它。

然而,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当它非常繁荣,它将永远不会逃脱,如果它是在日本。”。且不说东芝、松下和索尼的财务报告接连亏损,以下三大曝光足以动摇日本制造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三菱燃料消耗欺诈事件

自1991年以来,三菱一直使用不同于法律法规的非法实验方法来测量燃油效率数据。此外,为了使2013年生产的四款车型达到燃油效率目标,数据被篡改,涉及625,000辆汽车。因此,三菱直接遭受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包括巨额罚款、股价因大幅下跌而缩水逾50%、日产收购三菱股票以及总裁辞职。

2.高田安全气囊事件

作为全球三大安全气囊供应商和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高田集团已使许多全球汽车制造商受益,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福特和通用。然而,高田的安全气囊并不安全,隐患不仅被隐藏,而且许多安全数据也被篡改。结果,高田安全气囊故障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7人死亡,180多人受伤,召回缺陷汽车的总成本和赔偿金额甚至高于天价。最终,高田不得不破产,这被称为日本制造业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3.神户制钢数据欺诈事件

2018年10月,据披露,神钢的三家工厂和一家子公司伪造了一些产品的技术数据,并尽可能以次充好地交付给客户。流入国内外企业的假冒产品已达500种,有些违规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许多日本汽车公司、h2a火箭、三菱支线飞机、一些新干线列车,甚至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速列车都被招入,其他许多跨国巨头,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劳斯莱斯等都遭遇挫折。这一丑闻可以称为“泄露日本制造的日子”。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不仅是上述三家公司,质量问题也不断出现,丰田、夏普、东芝等巨头频频爆出非法、假冒、瞒报和谎报的故事。此外,尼康和奥林巴斯节节败退,使得日本企业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在新工业领域,日本的落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人工智能为例,2017年底,本田与中国上塘科技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协议,开发用于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本田已经有70年的悠久历史,上唐科技成立于2014年,目前仍处于创业阶段。资质上的差异只是反映了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落后,日本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人工智能公司。相比之下,中国已经领先不止一个位置。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以互联网为例。每个人都知道雅虎的“悲惨处境”!,日本唯一一个能有机会的巨人,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早已没有必要重复。

很棒,但是很累。

日本制造业的起伏值得人们停下来仔细思考。

第三,日本制造业崛起的制胜杀手

回到前两个问题的第一个:日本制造,你做对了什么?

在我看来,至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为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首先,日本人正在努力创新。

在这里,有必要界定“创新”的内涵。所谓创新首先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即“生产要素重组”。具体而言,有必要将以前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其目的自然是尽可能多地获得潜在利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由不断创新驱动的。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如下表所示:

明确创新的内涵,然后回头看看日本制造。如上所述,日本制造业在其发展初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山寨”过程,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日本所做的主要是模仿,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替代的“创新”。例如,所谓的“逆向工程”,即解构、研究和改进新产品的设计,然后生产全新的产品,包含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许多影子(见图1)。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更值得称道的是,日本制造企业在享受模仿带来的红利时,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山寨”。他们对创新的热情促使他们在熟练吸收美国创意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仿制品的质量和功能,或将自己的创新元素融入到“山寨”中。正是这种动力不仅使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此后,日本认识到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继续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征服科学技术,企业不遗余力地在R&D投资科学技术。数据显示,日本的R;全年投资仅次于美国,并且明显领先于落后国家;和日本;中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全年居世界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变达到质变,日本完成了从创新的“跟随者”到“领导者”的华丽转型,成功转型为先进创新型国家。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总之,日本制造业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二,日本人尊重“工匠精神”。

如果你想选择近两年最热门的词汇,“匠气”肯定会有一席之地。在中国,不仅雷军应该是一个热心的工匠,罗永好也应该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工匠。甚至《政府工作报告》也鼓励发展“工匠精神”。众所周知,日本制造业已经将“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和彻底。

“工匠精神”具体指的是工匠精心雕琢产品,力求完美,以最大的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在日本,“工匠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工匠们把他们的产品视为他们个性和信誉的表达。他们不以功利主义或财富来判断荣誉或耻辱。他们对工作的坚持和对困难的挑战逐渐演变成普通人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在日本现代制造业中,“工匠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员工总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对产品流程进行无休止的改进,以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此外,日本工人一般都非常敬业。他们把公司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长期以100%的热情为他们服务,尽最大努力取得好成绩。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日本的家用电器、汽车和建筑,从传统的手工艺品到现代的制造业,都制作精美,制作精美,失败率极低。各种各样的“良心产品”和“诚实产品”可以说是全世界都显而易见的,也是人们所钦佩的,日本本身也很自豪。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第三,日本政府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它们是:

1.以“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为目标,根据情况进行体制改革,红利有利于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研人员的流动等诸多方面;

2.支持创业,为促进创业创造高质量的市场环境和氛围。结果是不断涌现出一批具有伟大创业精神和痴迷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家,如本田正一郎、丰田一郎和松下幸之助;

3.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技术转移,使科技成果不被束之高阁,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

4.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让创新的活力可以“永葆青春”。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是日本制造业崛起的“制胜之道”。

第四,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的对立

回到前两个问题的第二个:日本制造,怎么了?

不可否认,日本制造业的衰退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日元加速升值、世界经济下滑趋势以及市场风向的改变。然而,外部因素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它们只是自己失败的借口,而内部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许,“两个极端相遇”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正是由于对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的过度“偏执”,日本制造事故频繁发生,问题持续存在。

我们不妨分开讨论。

首先,过度追求技术创新使日本制造业陷入“创新陷阱”。

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即一方面,新技术完全或部分取代旧技术,创造新产品、市场或产业,从而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旧技术的衰退使现有企业的大部分设备、技术知识和技能过时,从而破坏了原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原有的市场结构。

“创新陷阱”是在替换新旧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见图2)。具体来说,企业要从原来的技术轨道跳到新的技术轨道并不容易;一个企业在其原始技术专长上创新得越多,它在原始技术轨道上走得就越远。正因为如此,企业会延迟进入新的技术轨道,进而受到旧技术限制的制约。

这时,一旦新的技术轨道变得市场化,企业将不得不面对各种问题,甚至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对于那些陷入困境的日本制造巨头来说,由于他们的突出地位,他们更有可能走上“持续创新”的道路,即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新技术制造出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或者改进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和品种。这使他们偏离了旧的技术轨道,但他们越来越难以跨越新旧技术之间的鸿沟。

如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各种新技术和新形式不断涌现。当日本制造业巨头的技术轨道不再以产业为导向时,他们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无意中陷入了“创新陷阱”。

唐尚龙在日立工作了16年,目前在日本京都大学和东北大学任教。他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失败》一书中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历程,并从自己的“半导体技术人生”角度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两人指出了“创新陷阱”:

1.“面对10年来的新技术浪潮,它对市场机遇缺乏敏感性,遵循旧规则,错失机遇;

2.面对技术趋势的变化,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无法适应技术变化的趋势。"

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在他的《创新者的困境:

.....曾经业绩突出的公司只会追求产品的“卓越”,但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只是“持续技术”,而真正能带来新变化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了,这些老公司放弃了发展机会..."

其次,对技术创新的偏执使日本制造业逐渐与市场脱节。

首先,日本制造的技术会降低产品的性价比。为了将产品的性能提高1%,他们往往会将成本提高30%,这将导致日本制造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上升,进而在价格方面失去国际竞争力。

其次,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常常使日本制造企业的决策者感到困惑,“重技术轻市场”的作风导致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主导市场的恰恰是需求方,而不是供应方。

最后,对“工匠精神”的痴迷使得日本制造业缺乏颠覆性创新。

为了贯彻一贯倡导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终身雇佣制”。有媒体指出,在日本,“有些人可以在同一个岗位上呆20年,每天做同样的事情,而不用问更多的问题。”

诚然,在历史上,终身雇佣制确实对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的同时,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培训,并获得可靠的回报;另一方面,员工可以全心全意为公司做贡献,而不用担心有一天会失业。

然而,终身雇佣制也导致了日本企业工作的老龄化和思维的固化;相比之下,更活跃、更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员工通常很难被提升到重要职位。

此外,在工作中,对同一事物的完美追求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与逐渐优化的商品技术相比,日本制造业更需要的可能是颠覆性的创新能力。也许这就是日本制造业陷入“创新陷阱”的原因之一。

V.结局

平心而论,基于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日本制造业判处“死刑”还为时过早。“死骆驼比马大”,更不用说它远非日本制造。

在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100强中,日本以40家企业位居榜首,超过了美国的35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发布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也充分证实,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短期内,日本制造业仍具有许多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纵观日本制造业的兴衰,对于日益崛起并遭遇困境的中国制造业来说,研究其制胜之道和问题之源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追求技术创新,弘扬“工匠精神”,牢牢把握市场需求,进而避免“创新陷阱”将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方向。

此外,无论中国现在或将来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我们都应该记住,外部因素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内部因素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标题: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