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9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林州市实施“知止双福”扶贫纪实

□记者郭蓉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努力工作,主动摆脱贫困,从幸福出发,已经成为林州6078户贫困家庭的愿望。近年来,林州市始终弘扬红旗运河精神,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林州市是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有着无可比拟的促进精神扶贫的优势资源6月13日,林州市扶贫办主任李告诉记者,林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红旗渠精神旗帜,将红旗渠精神贯穿于扶贫的全过程,实行扶贫与帮扶相结合。

林州市多年来组织了“十大最美丽扶贫人”和“十大自强扶贫户”评选表彰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扶贫的理念和志向,鼓励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发展产业,自力更生,向周围人讲事,帮助贫困户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通过典型引导,激发贫困家庭的主体意识,营造“以扶贫为荣”、“以脱贫为荣”的社会氛围。2016年,丈夫张艳萍去世后,衡水镇铁炉村的一名农民被认定为贫困家庭。在帮助别人的不断鼓励下,她树立了依靠自己努力摆脱贫困和致富的信心。2017年,在一家建筑公司的帮助下,她优先将公司在郑州的部分墙画业务承包给了她学习多年的墙画技术。张艳萍已经从一个生活贫困的贫困家庭变成了大众眼中的“小包工头”,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带动了一批人增加了收入,变得富裕起来。

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首先帮助穷人和志愿者。对于那些因为学业而贫困的家庭来说,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学校教育,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林州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营”的原则,从学校布局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大力支持贫困村教育发展,实现贫困家庭建卡助学的全覆盖。2018年,全市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4977名,资助金额超过455万元。林州慈善总会每年为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学生提供1万元、8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学术资助;对于获得高级技术资格证书、中级技术资格证书和初级技术资格证书的贫困人口,每人将获得5000元、4000元和3000元的学业资助。该市积极推动社会力量“一对一”帮助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教育,通过定向招收贫困学生脱贫。

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陈玉舟出生在林州市东窑镇李家场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当他3岁时,他的父亲意外地去世了。他7岁时,他的母亲因过度劳累而去世。后来,他和年迈的祖父母住在一起。当他9岁的时候,他意外地残废了。当他11岁时,他的祖父母也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由于他的残疾,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所以陈玉舟只能在工地上观看比赛场地。尽管他工作努力,但收入微薄。被认定为特困户后,陈玉舟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了国家二级建造师考试。现在他在一所建筑学校教书。他说,贫困家庭不能“平庸、懒惰和分散”,不能“等待、依赖和匮乏”。只要他们心中有太阳,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从去年开始,林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六合、方博等培训学校在贫困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为贫困人口介绍工作岗位。该局举办了6次"精确扶贫和就业转移"招聘会,并在16个城镇举办了67次各种技能的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劳动力的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了“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户脱贫”。

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乍得小镇的贫困家庭牛贤清有一个残疾的妻子和母亲,他的两个女儿分别上初中和小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不畏艰难困苦地学习电器维修技术。在各级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开了一家电器修理店,以良好的信誉和优秀的技术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每月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扶贫。

2017年11月22日,河南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交流会在林州市召开,充分肯定了“知止双福”在林州市的实施。2018年,市委书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福带领扶贫办党员干部赴林州市开展以“学习红旗运河精神,坚决战胜贫困”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林州市“知止双福”典型案例被中宣部列为20个案例之一,并在全国推广。

标题:红旗渠精神是“增智补钙”扶贫工作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