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2字,读完约4分钟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的55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针织,每个家庭都有加工。这里生产的中国结销售额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被称为“中国结之乡”。

为了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郯城县支行重点培育“一县一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县域农村经济供给方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发展,让当地农民用“火红”中国结编织“富裕”的新生活。

一个小小的钩针,一根红色的丝线,在指尖的翻动中钩编成精美的艺术品。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的55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针织,每个家庭都有加工。这里生产的中国结销售额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被称为“中国结之乡”。

为了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郯城县支行重点培育“一县一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县域农村经济供给方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发展,让当地农民用“火红”中国结编织“富裕”的新生活。

完善政策,帮助引导

洪华镇大源子村村民王廷生是郯城轩然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当被问及该企业是如何从一个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洪华镇最大的中国结加工厂时,他说:“原来是一个家庭的工匠自己做的,钱是由商人赚来的。”现在我可以组织大规模生产了。虽然工厂、原材料、工艺设备和人员的工资都很高,但关键时刻还是要感谢。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郯城县支行与县文化局联合制定发布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金融机构信贷投资评估办法》等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大规模发展县域传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框架,从货币政策引导上倾斜金融机构支持县域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了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等两个法人机构的10亿元再贷款。同时,推动县政府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移支付基金18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金融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帮助农村振兴。

编织“红火”新生活

“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为重点,完善金融信贷支持机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可以更有效地帮助金融支持农村振兴,提高质量和效率,提高当地农民幸福生活指数。”中国人民银行郯城支行副行长马介绍。

搭建平台,携手前进

据了解,为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传统文化产业,中国人民银行郯城县支行依托“山东省企业融资服务网络系统”,搭建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对接平台,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传统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信息。同时,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与县文化主管部门对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荐重点培育企业和项目名单。

“有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名单,银行可以更直接地识别和连接企业和项目,信贷服务的定位更加准确,服务效率更加有效。”山东郯城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程洪德告诉记者。

截至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郯城县支行共组织了3次银企对接座谈会,发布了85条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信息,成功对接项目32个,融资需求9800万元,到位资金8700万元,涵盖了中国结、草柳编织、民族乐器、木纺玩具等6大传统文化产业。金融机构对中国结等传统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达到4.58亿元,占贷款余额的2.43%,同比分别增长3800万元和40.2%。

编织“红火”新生活

优化服务,实现突破

“中国结的生产主要采用‘公司(合作)+家庭作坊+编织艺人’的模式,而销售主要集中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通常,生产占用大量的流动性,这是制约该行业规模发展的最大瓶颈。这次,由于县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00万元,我们公司成功地准备了原材料。”郯城县宣化镇总经理王廷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郯城支行根据县域传统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特点,引导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坚持服务第一,全面打造“支行行长+客户经理+农金员”的金融服务线,推动普惠金融进入企业、进入农户,为各级经营主体“面对面”服务。大力推进全村集中授信,创新推出“一保通”、“信得过业务”等线上线下信贷产品,开辟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大受众。目前,郯城县农村商业银行建立的“支行行长+账户经理+农金工”金融服务专线已覆盖全县行政村,完成全村集中授信104笔,贷款总额8.5亿元。

编织“红火”新生活

截至目前,郯城县红花镇已有500多家中国结生产经营企业,70多个中国结专业村,1.7万多个专业农户,年产值超过10亿元。郯城县的统计数据中包括了3万多名传统文化产业的员工,其中10万多名相关员工受到辐射的影响。全县传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

标题:编织“红火”新生活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