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4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范

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范围和水平,完善开放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玉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坚持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建立现代经济体制,促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40年

你为什么仍然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张玉嬿:中国之所以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因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古今中外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真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所有国家的经济都是相互联系的,但它们都是落后的。在这个世界高度相互依存的时代,这一发展规律的适用性尤其明显。

《中国经济时报》:在“反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过度开放”的声音在中国时有出现。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张玉嬿:中国敞开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更加敞开。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中国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我们的绝对和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开放的效果是双向的,这必然会带动其他国家的开放和增长,从而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和包容性发展的局面,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帮助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和平环境。

全面开放要权衡处理好四个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是建立现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如何衡量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一些重要关系?

张玉嬿:当前,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必须处理好四组关系。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把握对外开放节奏的关系。扩大开放意味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汇和互动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以国家发展目标为导向,以世界形势和国情为基础,以防范外部风险为底线,以实现全球包容性发展为动力,自主选择开放水平和开放节奏。

国内局部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外部竞争的增强,特别是在短期内,这将影响到中国一些人的利益。妥善处理利益受损者的关切,不仅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长远目标,也有利于克服进一步开放的阻力。

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在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并存。思考上述两种利益,即如何平衡权利与责任,以及如何克服国际合作过程中的集体行动问题,始终是出发点。

扩大对外开放,引导共同开放。在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特别需要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开放。

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政府也提出要推出新的更强有力的改革开放措施。哪些方面将加速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张玉嬿:我们将坚持自由贸易的理念,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节奏,降低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展中参与国应尽最大努力赶上中国的高铁甚至免费乘车,我们可以考虑对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实施单边零关税和无配额政策。

加强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适时启动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和多边投资协定谈判,在坚定维护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的同时,继续参与并努力引领多边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进程。

我们应该开始制定符合国际多边机制要求和中国国情的贸易和投资法律,以增加中国贸易和投资政策和制度的透明度,增强其权威性和可预见性,确保在保护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权益时有法可依。

为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定价、结算和储备功能,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的经济融合,在加强政府审慎明智监管的前提下,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提高人民币可兑换性,推进金融服务深度开放。

加快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国情的贸易调整援助机制,为受外部竞争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提供援助,特别是对失业人员的临时援助和再就业培训,解决贫困问题,有效控制收入差距扩大。

标题: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