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2字,读完约8分钟

据了解,2013年7月开始的信息披露直通车、随后的不同行业信息披露监管和“探底”监管质询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近年来信息披露水平的三大变化。

资本市场的生态正在悄然改变。

今年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秘书李岳(化名)从事信息披露工作的第五年。最近见面时,他不禁向《证券时报》记者感叹,自2015年底以来,即交易所加强了一线监管职责后,他的信息披露工作量大幅增加。

“只要投资公告、定期财务报告和重组计划的披露,我都会不时收到交易所的询证函;如果重组答复不明确,将再次询问。”李岳表示,除了询价信,他还将收到交易所的相关工作信函,包括关于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李岳的感受只是加强一线监管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据《证券时报》记者报道,近年来,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上海证券交易所按照依法、全面、严格监管的要求,有效发挥了一线监管职能;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重点防范和惩治“不公平交易”和“概念股炒作”,并加强对事件的干预监管。例如,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提出并全面实施了以通过培训实施信息披露为基础、分行业监管的“摸底”监管,督促公司及时补充或澄清关键问题公告和股价敏感公告,防止违规信息披露误导投资者交易,保护投资者的公平交易权。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一些长期存在的市场顽疾,如业绩基数高交付、“忽隐忽现”的重组、“掩人耳目”的上市公司股权变更、“热点”信息披露等已得到纠正,上交所还重点关注了*st Pitong (600696,诊断股)、st邱慧(600556,诊断股)、万家文化等。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发出2100多封监管信函,采取了300多项监管措施和纪律措施,涉及530多名董事、110多名股东和17名财务顾问。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作为“三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证券交易所近年来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市场效果。通过询价信等交易所的监管工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一些市场现象,这使得投机之风逐渐消退,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正在形成,推动了资本市场朝着开放、透明、长期稳定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透明的一线监管

“加强一线监管就是要逐步改变市场生态。我们的工作是标本兼治。市场上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症状开始,我们可以逐渐找到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投资者能够学会理性看待信息披露,从而使自己的歧视得到改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一名相关人士最近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据了解,2013年7月开始的信息披露直通车、随后的不同行业信息披露监管和“摸底”监管质询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近年来信息披露水平的三大变化。直通车实施前,上市公司的所有信息披露都需要交易所事先审核,这使得交易所实质上认可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此外,上市公司依赖交易所的事先审查和检查,很少关注信息披露。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直通车实施后,交易所将不再事先对其进行检查,而是在活动期间和之后对其进行检查。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部的监管人员每天下午3点30分以后与外界同时看到上市公司的公告。此举进一步明确了上市公司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也解决了交易所信息披露监管中可能遇到的内幕信息问题。

然而,直通车后,整个监管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体现在交易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对抗性越来越强。

上海证券交易所秘书长李岳对记者表示,在原公告未披露的情况下,交易所将在事前审查中指出上市公司的信托问题,公司将配合修订工作。然而,直通车后,由于公告已经披露,此时交易所通知其存在问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必须发布更正公告和补充公告,因此整个市场也知道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信件通过火车发出后,通知有问题或含糊不清,交易所的询证函立即发出。整个监管过程是透明地向市场展示的,存在问题的公司必须承受压力。”李岳表示,目前的监管也使他更加注重信息披露的合规性。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的人员编制也得到加强。据《证券时报》记者报道,2013年,第一部门大约有60人负责,现在大约有80人。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处理了9万多份上市公司公告,平均每个上市公司每周发布一份公告。同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向上市公司发出的信函总数约为1000封,即平均每年每家公司收到一封信函,用于督促部分存在信息披露问题的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价值投资的氛围正在形成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含金量也明显高于原来."一位券商制造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例如在汽车行业,行业内上市公司的R&D能力、产能状况和发展战略等业务信息的披露得到了加强,新车型上市、重大订单和召回计划等行业特定信息的披露要求得到了细化,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判断相关公司的竞争力。

又如,医药行业强调新药研发和渠道建设,而零售业则深化了门店布局和不同销售形式运作的披露。石油资源行业详细解释了储量变化和价格趋势,航运业仔细解释了航线变化和乘客情况,环保行业分析了政策影响和项目建设。各行业的价值个性可以得到展现,使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再是雾中看花。

上述现象是由于信息披露监管的另一个变化。继“信穿直通车”之后,为充分发挥信息披露的“价值发现和风险预警”功能,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自2015年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了20多条行业指引,覆盖了上海证券公司80%以上的市值。在过去的两年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透露,上海证券公司的公告更加“预期”和“有效”。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伴随着这一变化,也出现了监管体制,即由行业监管代替原来的按管辖的监管模式。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部有七个行业小组,每个小组涵盖两三个重点子行业;例如,金融和房地产之间有一定关联的行业被组合在一起,医药和化学工业被组合在一起;每个行业小组有10~12名负责人和一名组长。除行业团体外,各部门还成立了专业团体,如会计、法律、并购、总务、纪律处分和运营团体,行业团体的监事继续以兼职形式在专业团体中任职。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与此同时,外汇监管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探底”监管。这主要是针对市场上明显涉嫌“炒作股价”的信息披露行为。

据资深分析师介绍,过去市场上存在典型而明显的“造假”信息披露行为,一种是主动贴出热点,如更名上市公司和pe+上市公司。另一种是带着疑虑的一些重组;第三类最为严重,它控制着整个信息披露的内容节奏,即配合银行家的股价炒作,证监会也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例。

“当时,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做‘市场价值管理四部曲’。第一步是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第二步是重组和拥抱网络视频游戏;第三步是给公司重新命名;第四步是发送高。”这位分析师指出,在“四分法”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股价从10元涨到50元,大量散户投资者往往会接手并坚守高位。

在此背景下,2015年下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追根溯源”监管,以揭露信息披露中的隐性概念,如炒作动机、财务管理风险、不当利益转移和违法行为等。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直致力于纠正长期存在的市场弊病,如高交付、“忽隐忽现”的重组、“掩盖”的标语牌、“隐藏”的上市公司股权变更以及“热点”信息披露。例如,中银国际的原实际控制人何晓阳隐瞒了控制权的转移。经过一年多的媒体报道和上交所的调查,他仍然拒绝披露上述事实和情节。其他人也关注了大量投资者反应强烈的焦点案例,如圣必图、圣邱慧、万佳文化、圣海润、中益达和圣大空。

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这些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市场成果,并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评价。受访投资者普遍认为,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更加坚实,规范化程度提高,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正在形成,资本市场的功能已经正常发挥。记者王一鸣

标题:上交所“刨根问底”式监管的台前幕后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9923.html